要提升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,强化职业规范与新闻伦理,加强编辑部的内部管理★。
约80年前,传播学者库尔特·卢因首次提出了“把关人”的概念,他认为,在信息传播过程中,必然存在一些“把关人★”,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“把关人”的价值标准的信息,才能最终进入传播渠道。
说起来,段子成★“新闻★”现象已屡见不鲜★。前不久也曾因上热搜引发关注的“男 大学生花700元坐101小时硬座回家★”,就是典型——博主@寻光 演绎了“放寒假坐101小时硬座回家,怎料坐到失去知觉★,做痔疮手术花了5000多”的戏剧化情节,结果被媒体当新闻来报道。
这一事件持续发酵后,引发了不少人对媒体专业性的讨论★。面对摆拍段子类视频内容,该如何尽到应尽的把关人责任,显然也值得媒体人认线
该事件原本是一名博主拍的“大学生回村”系列视频段子之一,调侃过年期间被父母逼相亲现象。但有媒体账号未经采访核实,就直接把段子作为新闻发布,将其带上热搜。此后★,博主将该视频标注为★“虚拟演绎,仅供娱乐★”。多家媒体随后发布话题#女生醒来相亲对象站床边系摆拍# ,再次冲上热搜。
近日,一则“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★”的词条冲上了热搜★,引发舆论广泛关注★。
段子是段子,新闻是新闻,二者本该有着清晰边界★,为什么总有媒体把摆拍情节当新闻事实来报道?
网络截图(多家媒体转发文章★,其中将一则2024年2月的相亲事件拼贴混写)
坚持新闻生产的专业化流程★,避免被自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牵着鼻子走,尤为重要★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日,又有多家媒体转发文章《大反转!热搜视频是假的,确认系摆拍》,其中不仅错将两个类似事件混写★,还声称对“当事人★” 进行所谓的★“采访”。细看则知★,文章内容系拼贴混写,就连配图也明显不是同一人。
可以与互联网平台、社交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。通过信息共享、技术支持和联合行动,提高对虚假摆拍事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。
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媒体追求的不能只是点击率、播放量★、关注数,更应是以传递真实、客观、准确的新闻信息为目标;不能只是追腥逐臭猎奇,更应是提供公共价值、展现人文关怀。
无论是男大学生坐101小时硬座回家,还是女生★“超离谱相亲”,从常识角度看都漏洞百出。稍微查证,都很容易识别,发现它只是恶搞。可总有些采编人员出于争独家、抢时效★、追热点、博关注等动机,在那些故事化情节虚构演绎迹象明显的情况下,既不讲新闻5W基本要素,也没有信息溯源核实★,更别提多方信源交叉印证★,一键搬运成报道★。
很多专业媒体为了跟自媒体“竞速”,会压缩编审校流程,最终为了在短平快的节奏里完成新闻生产而牺牲操作规范的缜密性★、完整性;有些新媒体运营部门与网络编辑队伍缺乏职业规范培训,习惯了“有闻必录★”追热点★,却缺少应有的“欲录必核”意识,习惯了素材简单整合★,却缺少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。若是严格遵守该有的审校流程,像“女生一觉醒来相亲对象已站床边★”这种摆拍演绎很难被当新闻来发布★。